中国高考从2014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政策,而取消估分填报志愿的制度则从2013年起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率先推行,2014年随着平行志愿投档方式的全面实施,估分填报志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10年左右,部分省市开始试点知分填报志愿的方式,让考生在知道高考成绩后再进行志愿填报。这种改革让考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分数水平,避免因估分不准导致的志愿填报失误。到了2014年,这一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成为高考志愿填报的标配模式。
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最大优势是提高了志愿填报的准确性。考生可以根据实际分数选择匹配的院校和专业,减少了"高分低就"或"低分高报"的风险。不过这种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容易出现热门院校扎堆报考的情况,增加了志愿填报的博弈性。
在2013年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估分填报志愿制度,考生需要在考试结束后根据记忆和参考答案预估分数,然后填报志愿。这种制度存在明显弊端,考生估分往往不够准确,容易导致志愿填报失误。
2013年起,黑龙江等省份率先由估分填报志愿调整为出分填报志愿。2014年全国范围内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后,估分填报志愿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高考录取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让考生能够基于真实成绩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取消估分填报志愿后,考生不再需要为估分不准而焦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考试准备上。同时,高校也能更准确地掌握生源情况,有利于招生工作的科学化。不过这一改革也要求考生在成绩公布后短时间内完成志愿填报,对信息收集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