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在直播中对矿业类专业的评价极具穿透力:“矿业类就业,你要想干,你一定有活干,但是你愿不愿意干,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一判断精准概括了矿物加工工程的就业特质——需求刚性但伴随环境与地域限制,2026年行业就业市场仍将延续这一核心逻辑。
需求刚性:战略产业托底的就业保障。矿物加工工程作为矿产资源开发的核心环节,直接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与工业基础,其就业需求受经济周期影响小,呈现显著的“抗衰属性”。张雪峰强调“矿是我们的战略”,2026年新能源产业对锂、钴等矿产的需求激增,进一步打开细分领域就业空间,仅动力电池企业的矿物提纯岗位缺口就达3万人,为该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出口。
核心约束:地域与环境的现实挑战。张雪峰直言矿业类专业“苦是真的苦”,这一痛点在2026年仍难根本改变。但需适应跨文化环境与较长驻外周期。这也是张雪峰认为该专业“更适合能吃苦的学生”的核心原因。
学历差异:专科保底与硕士进阶的分层就业。张雪峰多次提及矿业类专业的“学历包容性”,2026年这一特征将更加明显。
结合张雪峰的分析与行业趋势,2026年报考或就读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需从选校、升学、职业路径三方面精准发力,实现“避坑”与“增值”的双重目标。
选校:瞄准行业资源,锁定“双高”与特色院校。张雪峰强调“专业实力比学校名气更重要”,选校需紧扣“矿产资源分布+院校行业绑定”两大核心。优先选择“双高计划”中矿业类见长的院校,如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其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与中国黄金、紫金矿业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应届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95%,且留用率达60%。
升学:学历升级破解地域限制。针对张雪峰指出的环境痛点,升学是最有效的破解路径。本科阶段可瞄准跨考或本专业深造,考研方向建议聚焦三大领域:一是矿物加工工程本专业,深耕选矿工艺优化,未来可进入科研院所;二是安全技术及工程方向,可进入应急管理部门或国企安全管理岗,工作地点多在城市核心区;三是碳储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领域,对接“双碳”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