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院校”平行志愿模式下,部分省份志愿填报数量高达96个,这让许多考生和家长陷入“填不满焦虑”。有人认为“多填一个志愿就多一分机会”,也有人觉得“精选志愿比盲目填满更重要”。
从志愿填报规则来看,96个志愿并非强制填满,只填20几个在操作上完全可行,但需满足“志愿梯度合理+风险可控”的前提。平行志愿投档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原则,若考生填报的20几个志愿覆盖了“冲、稳、保”三个梯度,且保底志愿的录取位次远低于自身高考位次,那么即使未填满96个,也能降低滑档风险。
但需警惕“志愿数量不足+梯度断层”的风险。若只填20几个志愿且集中在同一分数段,一旦该分数段院校专业录取位次集体上涨,就可能导致滑档。
2023年浙江省一名600分考生(位次约4.5万),仅填报22个志愿且均为位次4万-4.5万的“冲”和“稳”的志愿,未设置保底志愿,最终因所报志愿录取位次全部上浮至4万以内而滑档,只能参与征集志愿。此外,若考生分数处于批次线边缘,20几个志愿可能无法覆盖足够的保底选项,尤其是在招生计划缩减的年份,风险会进一步放大。
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不建议盲目填满96个志愿,也不建议过度精简,“适度填满+精准筛选”是更优策略。
分数竞争力较强的考生(如超出批次线100分以上),可优先选择优质院校和热门专业,志愿数量控制在30-50个即可,重点保证“冲”和“稳”的志愿质量;分数处于中等水平的考生,建议填报60-80个志愿,进一步拓宽“稳”和“保”的范围,避免因个别院校专业录取波动而落榜;分数接近批次线的考生,则建议尽量填满96个志愿,通过增加志愿数量来提高被录取的概率,甚至可以将同批次所有符合条件的保底院校专业全部填报。
填满96个志愿时,需避免“为填而填”的误区。部分考生为凑齐96个志愿,盲目填报不感兴趣的专业或地理位置偏远的院校,即使被录取也可能面临“入学后厌学”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填满志愿的同时,对每个志愿进行筛选,确保所填专业符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院校地理位置、办学特色等也在可接受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