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而言,大学录取通知书是“金榜题名”的象征,承载着无数期待与喜悦。但报到时,不少高校会要求新生提交录取通知书原件,这让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困惑。事实上,收走录取通知书并非高校“例行公事”,而是基于学籍管理、录取核验和流程规范的多重考量,是保障新生入学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环节。
学籍注册的法定依据是高校收走录取通知书的首要原因。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录取通知书是新生办理学籍注册的关键凭证之一,与高考档案、身份证共同构成“学籍认定三要素”。高校在收走录取通知书后,会将其与招生录取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对,确认新生的录取院校、专业、批次等信息无误后,才能为其办理正式学籍注册手续。
防范录取信息造假与冒名顶替是另一重要考量。近年来,教育部门持续打击“高考冒名顶替”等违规行为,收走录取通知书能进一步筑牢风险防线。高校在报到时会通过扫描录取通知书上的防伪二维码、核对考生照片与本人相貌、查验身份证信息等方式,确认新生身份真实性。若发现录取通知书存在伪造、涂改痕迹,或考生身份与通知书信息不符,将立即启动核查程序,避免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入学。
报到流程的闭环管理也离不开录取通知书。新生报到涉及多个环节,部分高校会在录取通知书上标注报到流程指引或加盖“报到确认章”,收走通知书意味着新生已完成全部报到手续,便于高校统计报到人数、清理未报到考生名单。
面对高校收走录取通知书的要求,新生无需过度担心,只需提前做好准备,留存必要凭证,即可顺利完成报到流程。
报到前做好“双备份”至关重要。一是复印件备份,建议新生提前复印录取通知书正反面3-5份,分别装入不同行李中,以备不时之需(如部分环节可能需要复印件核对信息);二是电子版备份,将录取通知书拍照或扫描保存为高清图片,存储在手机相册和云端硬盘中,避免原件收走后无法查阅关键信息(如报到时间、地点、联系电话等)。
主动确认特殊情况处理方式。若录取通知书不慎丢失或损坏,需立即联系录取院校招生办,说明情况并按要求补办相关证明(通常需提供身份证、高考准考证、成绩单等材料),切勿自行伪造或涂改。部分高校为方便新生,会在报到现场设置“通知书问题处理窗口”,为丢失、损坏通知书的新生提供临时核验服务。
入学后无需再用原件,但需留存相关证明。学籍注册完成后,新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如选课、考试、评奖等)主要凭学生证和校园卡,不再需要录取通知书原件。若后续因升学(如考研、留学)、就业等需要证明录取经历,可向学校档案馆申请查阅录取通知书存档件或开具相关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