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艺考表演系考核在延续“声台形表”核心框架的基础上,更注重考生的真实情感表达、即兴创作能力与综合艺术素养。无论是省级统考还是院校校考,均围绕表演专业的核心能力展开,但校考会根据院校办学特色增加专项考核环节。
省级统考作为表演系艺考的基础门槛,考试内容相对统一,主要涵盖四大核心模块。
一是声乐,要求考生演唱1首歌曲(民族、美声、通俗均可,建议选择能展现音域与情感的作品),时长控制在2-3分钟,考官重点考察音准、节奏、音色及歌曲表现力,部分省份会允许自带伴奏或清唱。
二是台词,需朗诵1段文学作品(散文、寓言、独白等,避免选择过于晦涩的内容),时长2分钟左右,考察考生的语言规范性、声音可塑性与情感传递能力,吐字清晰、节奏把控是基础得分点。
三是形体,考生需展示1段舞蹈或形体片段(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等均可,也可选择武术、体操),时长1-2分钟,主要考察肢体协调性、柔韧性与舞台表现力,服装需简洁大方,便于展现肢体动作。
四是表演,多为集体小品创作,考官给定主题(如“车站送别”“急诊室的等待”),考生分组在10-15分钟内讨论构思并完成表演,考察考生的即兴反应、角色塑造与团队协作能力,避免过度抢戏或脱离主题的表演。
院校校考在统考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考核,内容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专业艺术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校考通常分为初试、复试、三试。初试多为自我介绍、声乐与台词展示;复试增加表演(如双人小品、指定情境表演)与即兴问答;三试则侧重综合能力考察,如命题即兴表演、剧本片段朗读与演绎、艺术素养面试等。
考前准备上,需提前熟悉考试流程,避免因流程不熟悉导致紧张;声乐与形体的伴奏、服装需提前准备到位,台词稿件可适当标注停顿与重音。
考试过程中,自我介绍要简洁明了,突出个人特色与对表演的热爱;表演环节需认真倾听考官指令与同伴对话,快速进入情境,真实自然地展现角色情感,避免刻意“炫技”或模仿他人表演;面试时回答问题要逻辑清晰,展现对表演专业的真诚与思考,避免空洞的套话。
此外,需关注2026年目标院校招生简章,部分院校可能调整校考环节,如增加短视频表演、线上初试等内容,需针对性调整备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