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艺考516分左右的音乐生可以考虑报考一些艺术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其中包含在广东招生的深圳技术大学录取分数为515分、在江苏招生的云南艺术学院录取分数为516分、在广东招生的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录取分数为515分、在河北招生的天津师范大学录取分数为514分、在江西招生的重庆师范大学录取分数为516分、在山西招生的内蒙古艺术学院录取分数为514分等。具体需结合省份和专业要求选择。

| 招生地区 | 院校名称 | 招生大类 | 专业及专业组 | 录取分 |
|---|---|---|---|---|
| 山西 | 西安美术学院 | 音乐教育(声乐主项) | 第601组 | 514 |
| 广东 | 广州大学 | 音乐类 | 255 | 516 |
| 广东 | 四川师范大学 | 音乐类 | 208 | 516 |
| 山东 | 山东艺术学院 | 音乐类 | 音乐表演(演唱方向) | 516 |
| 广东 | 江苏师范大学 | 音乐类 | 209 | 515 |
| 广东 | 四川音乐学院 | 音乐类 | 218 | 515 |
| 河北 | 天津师范大学 | 音乐表演类(器乐) | 68 | 514 |
| 甘肃 | 成都大学 | 音乐类(音乐表演-器乐) | 015艺考类 | 516 |
| 山东 | 集美大学 | 音乐类 | 音乐表演 | 516 |
| 山东 | 四川音乐学院 | 音乐类 | 音乐表演(民族管弦乐) | 516 |
| 河北 | 东北石油大学 | 音乐表演类(器乐) | 66 | 515 |
| 甘肃 | 西安音乐学院 | 音乐类(音乐教育-器乐) | 002艺考类 | 514 |
| 贵州 | 西南民族大学 | 音乐表演(器乐) | A07 | 514 |
| 河北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音乐表演类(声乐) | 33 | 516 |
| 河北 | 浙江传媒学院 | 音乐表演类(器乐) | 44 | 515 |
| 江苏 | 大连大学 | 声乐 | 07专业组(音乐表演) | 514 |
| 广东 | 肇庆学院 | 音乐类(教师专项) | 124 | 514 |
| 山西 | 山西师范大学 | 音乐教育(器乐主项) | 第615组 | 516 |
| 浙江 | 云南艺术学院 | 音乐类音乐表演声乐方向 | 音乐表演(民族声乐) | 514 |
| 内蒙古 | 大连外国语大学 | 音乐教育类 | 210 | 516 |
| 山西 | 河南理工大学 | 音乐表演(声乐) | 第600组 | 515 |
| 江苏 | 云南艺术学院 | 声乐 | 03专业组(音乐教育) | 516 |
| 贵州 | 贵州师范大学 | 音乐表演(声乐) | A11 | 515 |
| 山西 | 吉林师范大学 | 音乐教育(器乐主项) | 第600组 | 515 |
| 广东 | 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合作办学) | 音乐类 | 212 | 515 |
| 安徽 | 吉林艺术学院 | 音乐类 | 004专业组(音乐教育类) | 514 |
| 广东 | 肇庆学院 | 音乐类(教师专项) | 116 | 515 |
| 山东 | 山东艺术学院 | 音乐类 | 音乐表演(管弦乐器演奏方向) | 516 |
| 江苏 | 湖南工商大学 | 声乐 | 06专业组(音乐表演) | 514 |
| 山东 | 沈阳音乐学院 | 音乐类 | 艺术与科技(弦乐器制作) | 514 |
注:以上表格数据是根据各省教育考试发布的2025年投档线整理。
闽江学院
闽江学院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1984年创办的闽江职业大学(简称“闽大”,含2001年并入的福州工艺美术学校),2010年,爱国华侨蔡继琨先生创办的福建音乐学院并入闽江学院。学校现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A类)、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学院前身萌发于1946年的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1958年组建吉林艺术专科学校,1978年更名为吉林艺术学院,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成为吉林省首批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的院校,2020年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建设高校。
学院地处得天独厚的城市中心繁华地带,拥有表演、造型、综合、城市四个校区,设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舞蹈学院、新媒体学院、动漫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戏曲学院、艺术研究院、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和附属中等专业学校等14个教学单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938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337人,本科生7770人,附属中专学生278人。学院“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承文化的基地、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的办学功能日益彰显。
青海民族大学
政治建校,历史光荣。青海民族大学因党而生,与国同岁。1949年西宁解放之后,在政权建设中急缺一批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又熟悉当地文化民情的少数民族干部。西北局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向毛主席报告之后,毛主席在11月14日致彭德怀、西北局的批复中指出“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请你们注意这一点。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经过紧张有序筹备,1949年12月12日,青海民族大学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宣告正式成立,学校成为共和国成立的第一所民族院校,是青藏高原上成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首任校长为时任省委统战部长的周仁山,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由省上领导兼任,体现了省委对学校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前后三次迁址、五度更名,期间为青海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干部,为新疆、西藏的民主改革事业支援输送了一批民族干部,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民族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