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考生和家长问2026年艺考美术生如何选择大学? 对于336分左右的美术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需要结合专业分数、地域差异和报考策略综合规划。其中包含在湖南招生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录取分数为336分、在广东招生的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录取分数为335分、在安徽招生的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为334分、在河北招生的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录取分数为336分、在内蒙古招生的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录取分数为335分、在海南招生的济南大学录取分数为334分等。这些院校在美术专业特色与中等文化成绩美术生适配度较高,以下是推荐院校详细信息:

| 招生地区 | 院校名称 | 专业组及专业 | 招生大类 | 录取分 |
|---|---|---|---|---|
| 湖南 | 中央财经大学 | 第101组 | (美术与设计类) | 334 |
| 河北 |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 32 | 人物形象设计 | 336 |
| 安徽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 001专业组 | 美术与设计类 | 334 |
| 河北 | 河北外国语学院 | P2 | 摄影摄像技术 | 334 |
| 湖南 | 东华大学 | 第103组 | (美术与设计类) | 334 |
| 甘肃 |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3 | 美术与设计类 | 334 |
| 海南 | 海南师范大学 | 3 | 美术与设计类 | 335 |
| 河北 |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 28 | 环境艺术设计 | 336 |
| 河北 | 民办万博科技职业学院 | 12 | 视觉传达设计 | 335 |
| 湖南 | 江南大学 | 第104组 | (美术与设计类) | 335 |
| 湖南 | 北京交通大学 | 第101组 | (美术与设计类) | 334 |
| 广东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培养) | 564 | 美术与设计类 | 335 |
| 内蒙古 |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 3 | 美术与设计类 | 335 |
| 山东 | 泰山科技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 | 美术与设计类 | 335 |
| 内蒙古 |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 503 | 美术与设计类 | 336 |
| 湖南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第101组 | (美术与设计类) | 336 |
| 河北 | 南昌理工学院 | 64 | 环境艺术设计 | 334 |
| 湖南 | 重庆大学 | 第106组 | (美术与设计类) | 336 |
| 安徽 |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 001专业组 | 美术与设计类 | 336 |
| 海南 | 天津师范大学 | 1 | 美术与设计类 | 335 |
| 河北 |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 36 | 环境艺术设计 | 336 |
| 海南 | 济南大学 | 1 | 美术与设计类 | 334 |
| 内蒙古 | 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 1 | 美术与设计类 | 335 |
| 广东 | 广州东华职业学院 | 508 | 美术与设计类 | 335 |
注:以上表格数据是根据各省教育考试发布的2025年投档线整理。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能源基地安徽省淮北市。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9000万元。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万人。
因时制宜 薪火相传
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淮北教育学院、淮北矿务局职工大学、安徽电大淮北分校合并组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随后淮北财政学校、淮北技工学校先后并入。2002年、2003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2015年被确定为安徽省示范性职业院校。先后获得“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1月由天津轻工行业三所职业院校合并组建成立,经教育部备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天津渤海轻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学校秉承“修德育能,日见其功”的校训,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发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优势,紧贴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服务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产教协同培养“德技并修+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
济南大学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济南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学校主校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南辛庄西路336号,舜耕校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13号。学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70多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35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