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既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同时也不是双一流院校。济宁学院2025年在山东录取分数线在426分和467分之间。济宁学院2025年在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招生人数为120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招生人数为80人。以下是济宁学院的详细介绍:

济宁学院虽然不属于985、211大学,但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表现的非常好。根据数据显示济宁学院的就业率高达92%,用人单位对济宁学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及未来继续招聘济宁学院毕业生的意愿均超过98%。
| 省份 | 批次 | 科类 | 招生类型 | 专业组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 山东 | 普通类一段 | 综合 | 普通类 | - | 467 | 269656 |
| 山东 | 普通类二段 | 综合 | 普通类 | - | 426 | 367992 |
| 山东 | 普通类一段 | 综合 | 中外合作办学 | - | 448 | 316854 |
| 省份 | 专业名称 | 计划招生数 | 学制 | 学费 |
|---|---|---|---|---|
| 山东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20 | 四年 | 30000 |
| 山东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8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生物工程 | 80 | 四年 | 6325 |
| 山东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8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应用化学 | 76 | 四年 | 6325 |
| 山东 | 电子信息工程 | 75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软件工程 | 75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73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智能制造工程 | 7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安全工程 | 7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测绘工程 | 7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酿酒工程 | 7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7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应用统计学 | 7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生物制药 | 65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65 | 四年 | 6325 |
| 山东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65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化学 | 60 | 四年 | 6600 |
| 山东 |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 6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物理学 | 60 | 四年 | 6600 |
| 山东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6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心理学 | 57 | 四年 | 6325 |
| 山东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5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35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增材制造工程 | 3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应急技术与管理 | 3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食品营养与健康 | 3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3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虚拟现实技术 | 30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学前教育 | 20 | 四年 | 4400 |
| 山东 | 小学教育 | 20 | 四年 | 5280 |
| 山东 | 英语 | 20 | 四年 | 5280 |
| 山东 | 汉语言文学 | 20 | 四年 | 4400 |
| 山东 | 思想政治教育 | 20 | 四年 | 4400 |
| 山东 | 电子商务及法律 | 17 | 四年 | 5500 |
| 山东 | 药品生物技术 | 110 | 三年 | 5500 |
| 山东 | 食品生物技术 | 110 | 三年 | 5500 |
| 山东 | 心理咨询 | 80 | 三年 | 5500 |
| 山东 | 应用化工技术 | 80 | 三年 | 5500 |
| 山东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80 | 三年 | 5500 |
| 山东 | 旅游管理 | 80 | 三年 | 5500 |
| 山东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70 | 三年 | 5500 |
济宁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坐落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子故里、东方圣城曲阜。学校溯源于1951年创办的滕县专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前身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济宁学院。2008年11月,创建于1905年的百年名校曲阜师范学校整建制并入。学校根植孔孟之乡,沐浴圣地儒风,秉承“博学笃志、择善敦行”的校训,形成了“至诚至朴、求是求新”的校风、“诲人不倦、敦品励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切问近思”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