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主要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以及一些特殊词语作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含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只要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毋、莫”等,就叫否定句。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举例: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④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⑤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秋水》)
⑦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曷”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举例: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④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⑤国胡以相恤?(《齐桓晋文之事》
三、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根据句类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小类型:
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举例:
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奚以知其然也?
二)是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③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四、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句子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举例: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五、特殊词语作宾语前置
一)、“相”字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形成了倒置,可译为“我,你、他(她)”
例如:
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②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二)、“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第一人称“我”,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倒置;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指代作用,充当句子宾语。例如:
①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② 君若既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三),“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从而出现宾语前置。
例如:
① 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②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