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也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佳句,被大诗人苏轼叹为绝唱。这两句写清晨旅途中的见闻及感受,语言极其简洁凝练,写景状物真实可感。
这里,诗人运用了列锦的手法。“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共同构成一个特定的情境:残月高挂,天色微微发亮,周围一片阒静;突然,茅店里传来一声鸡叫,整个世界随即躁动起来;秋冬之夜,寒风猎猎,板桥上铺了一层清霜,上面印着先行客人的足迹。
“鸡声”、“月”、“霜”,点出题目中的“早”字,同时点明作诗的时间——秋冬,而“茅店”、“人迹”、“板桥”则是旅途中特有的标志性事物,加重了羁旅愁思。这两句的重点还在于,用简短的十个字叙写了一个漫长的、完整的出行过程。大概是这样的:诗人在茅店中休息,听到鸡鸣声,就下意识看了看天色,发现月亮已经西沉,知道天快亮了,于是起床收拾行装;一切准备就绪,踏上旅途,经过板桥时,发现上面落了一层薄霜,霜上还留下了人的脚印,原来有人更早地出发了。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状物的笔力惊人,真正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好诗标准。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