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朔在文言文中有两种意思,一是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夏﹑殷﹑周﹑秦及汉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自汉武帝后,直至现今的农历,都用夏制,即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二是农历正月初一。
正朔,是由于我国古代天命理论,大一统思想,以及华夷之辨等古代思想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政治概念。即”正统“的意思。象征着一个王朝统治、代表中国的合法性与唯一性。而其他同时期并列的政权,则往往被称为是”番“、”虏“、”夷”、“贼"等等。
原义是某朝历法的第一天,由于汉及其前朝代更迭时,每更正朔以示新呈天命,因而在后来延伸为此意。承有正朔并不意味着完全的统一,而是一个朝代对中国(华夏)衣钵的正统继承的资格。也因此,它与”偏安“不是对立的词语。同时,“正朔”一词也代表着我国古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存在与发展。
以下为”正朔“一词具有此意的引例。陈庆之:”魏朝甚盛,犹曰五湖,正朔相承,当在江左。 “(江左代指东晋)苻融:“晋虽僻陋呈越,乃正朔相承。”王猛:”“国家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高宗致建康,致书金人:“愿用正朔,比于藩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