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大全

文/爱你吗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是高考生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黑边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必备知识大全,帮助高考生攻克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一起看看吧!

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点击查看: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怎么答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大家应该随便找几篇古诗,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组织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试的时候,你在诗歌鉴赏这主干题目方面不会丢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满分,竞争优势一定明显。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示例

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㈠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㈡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㈢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炼字型、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七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

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绕”字,有的书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3分)

第八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第九种模式:分析构思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第十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第十一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几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十二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十三种模式:情景鉴赏题型

1.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3.情景鉴赏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

4.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为: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形象的意义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方法

1主旨a

2风格b

3手法c

1炼字(诗句中哪个字用的好,找出来并做分析)

2内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what作者是如何去说?作者怎样去说的?----how

3主旨或情感

4鉴赏(诗中的某个句子在诗歌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手法、表现手法、方法、写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风格?)

5阅读延伸

知识点一古诗文的主旨

男人==流浪===山水

1、李白---纵情山水

2、王维---归隐闲适禅味

送别

1、李白---情谊深厚

2、王维---友情、仕途失意、

被送者对故土留恋

田园

归隐闲适

打战===战争

边塞

1、残酷

2、思乡

3、边塞的风光

南宋-金

1、对国土大量沦陷的痛心和对金人入侵的痛恨

2、对祖国的忠诚

3、为祖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明-清(遗民诗)

遗民——从前朝遗留下来的那些功臣,他们不承认清朝的统治不与他们合作。

1、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2、对故国的忠诚

3、为故国建功立业

想象===抒情

1、伤春悲秋(早春、仲春、暮春)作者的情感出现了什么样变化?爱春====惜春=====伤春

伤春:对春天即将离去的伤感

悲秋:表达了作者对秋天那种凄楚和哀伤的感觉。

2、仕途失意(反向命题,如果书下注释没有直接点明官员是因为被贬的时候,请小心可能是该诗人表达一种与民同乐和积极入世的个人情感)

3、旷达乐观

说理(宋朝)

怀古

1、历史沧桑感(个人人生苦读,时光易逝)

2、借古讽今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雉雊”“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1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1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分)

答:(1)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2分)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1分)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1分)

1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2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6分)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①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答:[][]

(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答:(1)ad(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记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春,苏轼开先河。)(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

(2)答案要点:①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②“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共2分,每问1分。如对这段用字有非议,言之成理亦应赋分。)

2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_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_分)

答:(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2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25、阅读唐代诗人刘叉的两首小诗,完成(1)—(2)题(6分)

偶书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心中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1)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偶书》中,诗人以胸中“磨损”的刀比喻①;《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则是以②。前者,诗中有“刀”,手中无刀;后者,手中有剑,诗中无“剑”。

(2)简答:诗人赠予姚秀才的只是一柄熠熠闪光的宝剑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1)①受到压抑的正义感②流水比喻古代传下来的宝剑(共3分。第①处,1分;第②处,2分,缺“古代传下来”扣1分。填写的文字意思对即可。)(2)解答指要:末句“勿薄细碎仇”,是赠剑时的嘱咐;“薄”,迫近。(3分。抓住末句,言之成理即可。)

2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3分。

2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②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答:①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③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2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联作简要的赏析。

答:(1)写出了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2)反映作者观赏景物的欣悦。(3)揭示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能够引发广泛丰富的联想。(4)对仗自然、工整。(答出三点即可分,每点2分)

30、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二)

3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怀吴中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3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

答: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

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2分)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答: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2分。每一点各1分。)

3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答:(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3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3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3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3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自”、“空”。(2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2分)

3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4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4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雁二首(其二)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矰缴(zēngzhuó)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这首诗题为\'孤雁\',\'孤\'是全诗的关键。可是,诗中只在最后一句才点出这个字。你认为诗中除了\'独\'字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孤\'字?试举两例说明。

答:暮雨相呼失--\'失\',失群,在傍晚的冷雨中,他长鸣着呼唤伙伴,可是哪里能找得到:寒塘欲下迟--\'迟\',它想在一处寒塘歇歇脚,由于身孤影单,胆怯心疑,迟迟不敢下落:关月冷相随--它飞越层层关山、重重险塞时,只有冷寂的月光与之为伴。总之,诗人除了直接描写孤雁之\'孤\'以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暮雨中的相呼而失,寒塘上的欲下而迟,飞行中的云低月冷,都是孤单的结果和表现。共要求答出两点,每答对一点,2分,分析恰当1分。

4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答:(1)\'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3分)

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1分)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

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不超过4个字)(1分)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伤口分析,只给1分。

4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46、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

答:(1)b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

(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意思对即可。)

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答:要点:(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意象甚美。(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6分。要求扣住前人评述的“心思巧词句秀”进行赏析,表达简明通顺。有欠缺酌扣。若另有创见且合理,酌情给分)

4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节的情景。(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4分)

答:(1)重阳(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4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1)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因此,他主张将“千里”改为“十里”。要不要将“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不要。(1分)本诗题为“江南春”,用“千里”二字既切合题意,且照应题中的“江南”二字。(2分)全诗泛写江南春色,所写之景并不限于一处,即使改成“十里”,“莺啼绿红”也未必能听得见、看得着;而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加开阔,全诗诗味也更加浓郁。(3分)

5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乾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无端,是没来由,也就是诗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渡,就是再渡。(2分)(2)这四个字,十分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做客并州,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4分)

5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5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5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55、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5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题。(6分)

春兴(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梦抒情。

b.诗题为“春兴”,通过对“柳”“雨”“花”“风”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早春图景。

c.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与白居易诗中“莺语花底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以“春”贯穿始终,构思巧妙。

(2)诗的后两名既写惜春之情,又有思乡之意,请分析其写作特点。

答:(1)bc(每答对一项1分,共2分)

(2)这两句语言平易,但使用拟人手法,想象独特。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一吹一逐,富有表现力,使人联想到诗人家乡也是春天。仿佛诗人在梦中伴随春风,一起回到故乡,又仿佛诗人舍不得春天,而追随春风而去,形象的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答出特点2分,分析正确2分,共4分)

57、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5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59、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田园居(之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6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2)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三)

6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6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6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6分)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6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①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

6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

[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

6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6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6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2分)

7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②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7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夜吴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请简析“长安一片月”一句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2分)

(2)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清朝人田同之觉得末两句多余,如果删掉而成一首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田同之的说法?为什么?(4分)

答:(1)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2分)

(2)同意,“玉关情”即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聚,已涵括后两句的诗意,去掉更加精炼含蓄。

不同意,有了这一句,使思想内容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或:就使亲人之情上升到国家之爱,境界提升了一层。)(4分)

7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7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7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7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主要运用了的手法。

答: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7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屏却相思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

答:(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分)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分)

7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78、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行即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①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②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7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8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2)以动写静,反衬(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8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8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83、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8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8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1)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8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1)答案要点: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2)答案要点: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8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88、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锦薛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8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答:(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90、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9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1)“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9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答: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9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答: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9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9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四)

9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9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答: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答: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9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9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10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答: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答: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10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古人评刘长卿的诗,说他因遭贬谪,其诗“多凄怨语”。此诗写朋友皇甫侍御来访之“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心中之“喜”的。

答: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说出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的意思,即明确本诗的表现方法,得2分,能够抓住本诗所写的典型景物(选二、三处即可)加以描述,得2分:表现出因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而高兴的内容,得2分)

10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10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10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10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答: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答:合理。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

10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独不见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分)

答: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4分)

答: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其它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10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甘露寺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中“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

答:同意。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迈的胸襟和气慨。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评价。

答: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颠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象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10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6分)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多家认为是唐玄宗时的著名琴师,音乐圣手。具体身世末详。②高适(700—765),唐诗人,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高岑”。③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暗景色。

⑴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3分)⑵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3分)

答: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的荒寒壮阔的景色;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答少于三点扣1分;荒寒壮阔,1分;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1分)

⑵而后两句,作者一扫前两句的落寂悲苦,表现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1分)劝慰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有这样好的朋友的而感到自慰。(2分,后一句不答亦可)能讲出道理亦可给分。

10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花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2分)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4分)

1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山夜月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第二联的妙处(80字左右)。

答:“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1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分)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112、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1)—(2)题(6分)

驻马听?吹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

(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3分)

答:(1)ab(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项说作者听闻“成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3分。)

(2)提示: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3分。言之成理即可。)

1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乡思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1)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答:(1)属于第一种。(2分)(2)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114、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6分)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2分)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4分)

答:(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1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天仙子?送春〔北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诗人暮年伤春之作,上阕直接抒情,下阕即景生情,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向为前人称道,请你说说其中哪两个字最见诗人的描写功夫?为什么?

答:①其中的“破”“弄”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的描写出云散月开,原来未必尽情显现的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相对于上半阕的伤感,衬出了作者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闪烁出的一星快乐的火花。③而另一方面,这两个字又都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要求:三点,写出情感上对上文的衬托2分,写出对下文的呼应2分,对“破”“弄”二字写景内容的准确把握2分。

1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坏②。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注】①金河:即黑河。唐时设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因水中泥色似金,故名。玉关:今甘肃玉门关。②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佩环、“马策”和“刀环”分别指代战马和武器。③青冢:指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④黑山:一名黑虎山,在今呼和浩持市附近。《木兰诗》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

(1)《征人怨》开头两句中的“复”字、“与”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征人怨》一诗中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两句是用什么方法表现了征人怎样的生活和心惯?一个“绕”字有怎样的合蕴?

答:(1)《征人怨》开头两句写唐代征人年年忽东忽西,马不停蹄,天天策马提刀,操练征战。其中的“复”字、“与”字最能体现当时征人这种生活单调重复、无尽无穷的困苦情形,怨情自然透出,体现出征人孤独凄清的感受。(2分。意思答对即可。)

(2)诗人将“白”、“青”、“黄”、“黑”四种冷色调的颜色融入诗中,让“三春”和“白雪”“青冢”之间构成极不协调的关系,又用万古奔流的黄河反衬人生的短暂,不仅说明了唐代征人的生活异常悲苦凄凉,而且表现了当时征人心灵深处的愁苦,蕴含了一种抑郁难舒的“怨”气。一个“绕”字,蕴含了当时征人如九曲黄河般的“怨”情的曲折、汹涌和无法断绝。(4分。答对第一个问题给3分,答对“绕”字的含蕴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杳杳寒山道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欢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2分),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2分)。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情(2分),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评分标准:找出诗句,2分;叠字在句中的含义,2分;结合诗歌内容正确写出诗人的情感,2分。

11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3)《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次句用“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

答:(1)《咸阳值雨》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等),《宿城南亡友别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两个“还似”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3)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119、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1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咏赤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

答:(1)ce(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3分,对一项得1分,两项全对得3分)

(2)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②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3分,抓准角度1分,结合诗句1分,效果分析1分)

12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汴河曲[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⑵欢悦、惊喜。

12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12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答:①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②“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12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意思对即给,每处1分,共3分)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12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2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首诗的作者喜悦、赞赏柳;第二首诗的作者贬斥、嘲讽柳。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运用了比喻”、“后者运用了拟人”也正确)

128、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越调]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答:(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小编推荐

1.牡丹江二中2024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安徽六安一中2024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3.2024全国单招学校排名前十 哪些值得推荐

4.2024全国单招学校排名 哪些比较有实力

5.河南TOP二十名校2024高三调研考四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6.江苏常熟中学2024高三10月阶段性抽测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7.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8.海南2024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二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