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浙江科技大学录取规则: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器人工程(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产品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城乡规划(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摄影(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表演(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动画(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生物工程(本科) | 工学 | 生物工程类 |
包装工程(本科) | 工学 | 轻工类 |
轻化工程(本科) | 工学 | 轻工类 |
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纺织类 |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制药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建筑学(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土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通信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 | 工学 | 仪器类 |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工业设计(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车辆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环境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国际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应用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德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财务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物流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程造价(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金融工程(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经济学(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工业工程(本科) | 管理学 | 工业工程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浙江科技大学录取结果一般在投档后3-10个工作日可查询,具体时间因批次审核进度、退档处理等因素有所差异。
影响录取结果查询时间的核心因素
1. 高校审核流程耗时
投档后,院校需审核考生成绩、专业要求、体检信息等档案材料,常规审核需3-5个工作日,但遇招生计划调整、专业调剂或退档争议等情况,审核周期可能延长至10天。
2. 批次类型差异
提前批:因涉及特殊招生类型(如艺术类、军校等),审核流程更复杂,通常需5-7天。
普通批次:多数院校在3-5天完成审核。
征集志愿批次:因需汇总未完成计划的院校名单,结果更新可能延迟1-2天。
3. 退档及调剂处理
考生若未服从专业调剂或被退档,需等待退档流程结束后重新进入征集志愿流程,此阶段可能额外增加1-3天等待时间。
学校前身由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于1980年创办。2022年成为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经过4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国际化办学和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
学校现有杭州小和山、湖州安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900余亩。设有17个二级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56个本科专业,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9000余名,来华留学生1400余名。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术水平高、师德师风高尚、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近1700名,专任教师13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5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0%。拥有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顶尖和国家级人才20余人次,省部级人才近120人次。
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全力提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现有“十四五”省一流学科7个、ESI全球前1%学科1个,省重点实验室、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和智库16个。拥有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与地方合作共建地方研究院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21个。近年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9项。
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建设“德国模式、中国特色”新型现代应用型大学,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创新”校训,坚持“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注重创新、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以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素养和社会责任的卓越应用创新型人才。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学校和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项目建设高校,是浙江省数字化制造产教融合联盟牵头单位。现有国家级、省部级实践教学平台38个,国家级、省级专业40余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70余门,国家级、省部级教材(项目)60部(项),11个专业通过中外专业认证。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近5年获得国家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6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及薪资水平位居浙江省高校前列,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始终将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国际化总体水平居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第3位,位列中国公办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前50强。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是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院校。与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境)外的150所高校(机构)签订各类合作交流项目近200项,建有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海外孔子学院2所。学校中德合作办学具有厚重历史和独特优势,先后执行中德省州、两国政府级合作办学项目,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试点院校,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德国总理默克尔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对学校中德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伍尔夫曾亲访学校。
面向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立德树人,加快学科登峰,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科技大学,努力为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