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开设院校共94所,其中4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学专业主要关联一级学科为教育学,该学科入选最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共有4所(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教育学专业开设院校共94所,其中4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学专业主要关联一级学科为教育学,该学科入选最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共有4所(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2025年教育学专业大学排名中,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一、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紧随其后。具体详细排名如下:

教育学专业排名高校共47所。教育学专业排名前列的院校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一、华中师范大学排名第二、西南大学排名第三。
| 排序 | 高校名称 | 省份 |
|---|---|---|
| 1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 |
| 2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北 |
| 3 | 西南大学 | 重庆 |
| 4 | 东北师范大学 | 吉林 |
| 5 | 浙江大学 | 浙江 |
| 6 | 陕西师范大学 | 陕西 |
| 7 | 南京师范大学 | 江苏 |
| 8 |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 |
| 9 | 清华大学 | 北京 |
| 10 | 湖南师范大学 | 湖南 |
| 11 | 河南大学 | 河南 |
| 12 | 华南师范大学 | 广东 |
| 13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 |
| 14 | 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 |
| 15 | 安徽师范大学 | 安徽 |
| 16 | 西北师范大学 | 甘肃 |
| 17 | 天津大学 | 天津 |
| 18 | 辽宁师范大学 | 辽宁 |
| 19 | 河北大学 | 河北 |
| 20 | 曲阜师范大学 | 山东 |
| 21 | 苏州大学 | 江苏 |
| 22 | 云南师范大学 | 云南 |
| 23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 |
| 24 | 天津师范大学 | 天津 |
| 25 | 四川师范大学 | 四川 |
| 26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黑龙江 |
| 27 | 福建师范大学 | 福建 |
| 28 |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 |
| 29 | 山西大学 | 山西 |
| 30 | 中南民族大学 | 湖北 |
| 31 | 河北师范大学 | 河北 |
| 32 |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 |
| 33 | 沈阳师范大学 | 辽宁 |
| 34 | 湖北大学 | 湖北 |
| 35 | 石河子大学 | 新疆 |
| 36 | 郑州大学 | 河南 |
| 37 | 重庆师范大学 | 重庆 |
| 38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内蒙古 |
| 39 | 海南师范大学 | 海南 |
| 40 | 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 |
| 41 | 新疆师范大学 | 新疆 |
| 42 | 湖南科技大学 | 湖南 |
| 43 | 北京体育大学 | 北京 |
| 44 | 赣南师范大学 | 江西 |
| 45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天津 |
| 46 | 西华师范大学 | 四川 |
| 47 | 山西师范大学 | 山西 |
2026年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志愿填报,目前没有官方排名,不同机构的评价标准不同,导致排名结果也有所不同。根据教育部的学科评估结果,以下是全国教育学专业实力突出、认可度高的十所大学:
1、北京师范大学
2、华中师范大学
3、西南大学
4、东北师范大学
5、浙江大学
6、陕西师范大学
7、南京师范大学
8、山东师范大学
9、清华大学
10、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因其系统性的优化思维,就业面非常宽广,整体来看是积极向好的。
1、市场需求大:2025年教育学专业相关招聘职位占全国总需求的约1.4%,显示市场需求旺盛。
2、就业率高:数据显示教育学专业的就业率通常在90%-95%之间。甚至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
3、薪酬成长性好:薪酬方面,该教育学专业表现出“随经验增值”的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