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6年是否建议报考葫芦丝专业”,尽管张雪峰并未直接针对该专业发表言论,但结合他对小众艺术类专业的一贯观点——“警惕就业面过窄的‘情怀专业’,需平衡兴趣与生存”,我们可从行业现状、就业前景及报考适配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为考生提供理性参考。

从专业设置来看,葫芦丝专业多隶属于音乐学院的民乐系,目前仅少数院校单独开设该方向,多数情况下与竹笛、巴乌等民族吹管乐合并招生。以2025年招生情况为例,仅有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少数院校在音乐表演专业下设置葫芦丝演奏方向,单校年招生量通常不超过10人,全国总招生规模不足百人。
就业层面,葫芦丝专业面临“对口岗位少、竞争压力大”的现实挑战。对口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三类领域:
一是专业艺术院团,如各省市民族乐团,但这类单位编制有限,2025年某省级民族乐团公开招聘葫芦丝演奏员仅1个名额,却吸引近50人报考;二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需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与综合教学能力,而多数学校更倾向招聘能教授钢琴、声乐等“全能型”教师;三是社会艺术培训市场,尽管近年艺术教育需求增长,但葫芦丝培训多作为兴趣课程,全职岗位薪资普遍低于主流器乐培训。
张雪峰曾在谈及小众专业时强调:“如果一个专业的就业岗位在招聘网站上搜不到100个,就要谨慎选择”,这一判断对葫芦丝专业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尽管葫芦丝专业面临诸多挑战,但并非完全不具备报考价值。结合张雪峰“兴趣与现实结合”的报考理念,以下三类考生可考虑报考:
一是具备极高艺术天赋与热爱,立志从事葫芦丝演奏或传承事业,且家庭经济条件能支撑其长期发展;二是计划通过葫芦丝特长生身份进入综合院校,再辅修教育、管理等第二专业,拓宽就业路径;三是目标明确为基层文化岗位,如乡镇文化站、非遗保护中心等,这类岗位对民族器乐人才有一定需求,且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对于多数考生而言,若仅将葫芦丝作为兴趣,不建议将其作为本科专业报考。可选择在综合院校攻读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等就业面较广的专业,同时通过社团、选修课保持对葫芦丝的热爱,这种“主业保底+兴趣加持”的模式,更符合张雪峰倡导的“理性报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