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东北师范大学录取规则:
第四章 录取原则
第十三条 投档时,对于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我校认可考生具备的所有加分项目中最高一项加分,并且最高不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不适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第十四条 在顺序志愿投档批次中,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可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若符合条件非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仍不足,将由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征集志愿;征集志愿仍不足则将剩余计划调剂到其他生源质量好的省份完成招生计划。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批次中,首次投档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将由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征集志愿;征集志愿仍不足则将剩余计划调剂到其他生源质量好的省份完成招生计划。
第十五条 专业志愿级差:对于进档考生,按照实考分由高至低和专业志愿由先至后顺序,结合专业志愿分数级差进行录取;第一、第二专业志愿之间级差5分,第二、第三专业志愿之间级差3分,其他专业志愿为平行志愿,有专业志愿与服从专业调剂之间级差1分。
第十六条 同分录取原则:同一专业录取时,若等效分(实考分减去专业志愿分数级差)相同,优先录取实考分高的考生;若实考分仍相同,优先录取投档成绩高的考生;若投档成绩相同,优先录取相关科目成绩高的考生(文科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理科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浙江省、山东省考生同分录取原则按照本章程第二十三条规定执行;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海南省考生同分录取原则按照本章程第二十四条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专业调剂原则:对于所报专业志愿无法满足并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按照实考分由高至低顺序,结合招生计划向其他专业进行调剂录取,额满为止。同一批次中包含多种性质类别(公费师范、非公费师范、非师范等)的专业时,调剂范围为同一批次、同一科类的所有专业,其中以下情况除外:
(1)若考生未填报任何公费师范专业,则不会被调剂到公费师范专业;
(2)若考生未填报任何少数民族预科专业,则不会被调剂到少数民族预科专业;
(3)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只录取填报本专业志愿的考生,不接受专业调剂。
浙江省、山东省考生专业调剂原则按照本章程第二十三条规定执行;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海南省考生专业调剂原则按照本章程第二十四条规定执行。
对于所报专业志愿无法满足并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服从专业调剂但是不符合调剂原则或录取额满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第十八条 体育教育专业考生须参加生源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体育专项统一测试成绩合格并且不低于80分(100分制)、高考文化总分不低于生源省份体育类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体育专项统一测试成绩不符合我校要求的进档考生,作退档处理。对于进档考生的录取办法按照本章程第十五条、第十七条规定执行;同一专业录取时,若等效分(实考分减去专业志愿分数级差)相同,优先录取实考分高的考生;若实考分仍相同,则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总分、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外语成绩择优录取。
第十九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普通类专业相应批次进行招生(无艺术类专业考核要求),对于进档考生的录取办法按照本章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执行。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第二十条 高校专项计划、艺术类、运动训练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保送生等的录取办法按照我校2020年招生简章及有关招生说明的规定执行。国家专项计划、民族专项计划、内地西藏班和新疆高中班、少数民族预科班、港澳台及华侨考生的录取办法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本章程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江苏省文史、理工类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的两门选测科目等级要求达到AB及以上,艺术类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的选测科目等级要求按照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规定执行。考生实考分计算包含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原始分和附加题分,不含文理科奖励分;同分情况下比较相关科目成绩时含附加题分。
第二十二条 内蒙古自治区录取原则:对于进档考生的录取办法按本章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浙江省、山东省录取原则: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须符合我校招生专业和选考科目要求。对于提前批次进档考生的录取办法按照本章程第十五条、第十七条规定执行。对于平行批次进档考生,按照高考总分由高至低顺序进行录取,额满为止,不进行专业调剂。同分录取时,依据考生位次顺序进行择优录取;同分同位次录取时,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
第二十四条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海南省录取原则: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须符合我校招生专业和选考科目要求。对于进档考生按照本章程第十五条规定进行录取,额满为止;同分录取时,依据考生位次顺序进行择优录取;同分同位次录取时,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对于所报专业志愿无法满足并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可在同一专业组(相同选测科目的专业设为同一专业组)内进行调剂,调剂办法按照本章程第十七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英语类专业要求考生高考外语语种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类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均有英语授课,非英语语种的考生应慎重报考。
第二十六条 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师范专业要求考生五官端正、口齿清晰、身体和头脸部无明显缺陷。对于不符合体检标准要求的专业志愿不予录取。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商务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舞蹈编导(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运动训练(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音乐学(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环境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行政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历史学(本科) | 历史学 | 历史学类 |
统计学(本科) | 理学 | 统计学类 |
生态学(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环境科学(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材料物理(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地理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生物科学(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生物技术(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心理学(本科) | 理学 | 心理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日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俄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旅游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新闻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广告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体育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国际政治(本科) | 法学 | 政治学类 |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 | 法学 | 政治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法学(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 |
经济学(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东北师范大学高考填报志愿后,录取结果通常在15天到一个月内可查询,具体时间因录取批次而异。
主要批次查询时间节点
1. 本科提前批
一般为填报志愿后15天左右公布结果(最早7月中旬可查),适用于军校、公安类院校、国家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
2. 本科普通批
填报后约25天(通常7月下旬)公布,包含重点本科院校及部分热门专业。
3. 高职专科批
专科批需等待30天左右(7月下旬至8月初),而高职专科批结果多在8月中旬公布。
巍巍东师,根溯延安。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辽宁本溪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定址于吉林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两区办学,学科齐全。学校现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5000余人、博士生3000余人;在校留学生7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560人、副教授657人。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学科专业体系覆盖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82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6个(其中A+学科1个)、B类学科15个。
特色鲜明,成效斐然。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建校70余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著名教育家、原我校校长成仿吾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80年代,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走出了一条享誉基础教育界的“长白山之路”;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获批全国唯一的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优师工程”和“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设在我校。
科研强校,成果丰硕。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部委级科技创新平台1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等部委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10个。近年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其中材料科学领域2项、统计学领域1项、化学领域1项;获得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其中历史学领域3项、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1项。
开放办学,助力发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建有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所孔子学院,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牵头中蒙两国12所大学成立了“中蒙大学联盟”。国侨办、教育部及外交部等中央部委在我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由中日两国政府合办、设于我校的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是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中日人文交流的重要基地。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张松如),作家萧军、吴伯箫,文学史家杨公骥,语言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李洵、丁则民、林志纯,教育学家陈元晖,音乐家马可、吕骥,病理学家白希清,数学家张德馨,核物理学家王琳,地理学家丁锡祉,鸟类学家傅桐生,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郝水,新中国学校体育创始人之一杨钟秀,大型团体操编导艺术家杨瑞雪、“红色理论家”郑德荣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建校70余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高夯和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以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光电功能材料学家刘益春院士、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东师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
承典塑新,力行致远。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东北师范大学将始终坚持以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第一选择,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在一流大学群体建设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上体现新担当,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探索上实现新突破,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