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确实多次建议高分考生谨慎选择康复治疗学专业,主要原因是该专业存在职业天花板低、社会认同度不足等硬伤;但2026年康复治疗学的就业形势整体向好,基层岗位需求旺盛,高端领域(如智能康复、运动康复)人才缺口大,薪资溢价明显。是否选择需结合个人分数、职业规划综合考量。
张雪峰在直播和公开演讲中多次提到康复治疗学的三大核心问题:职业发展受限、社会认可度低、性价比不高。具体来看:
职业天花板明显
康复治疗师属于医技类岗位,无法考取医师资格证,没有处方权,在公立医院体系内晋升机会远少于临床医生。48%的从业者反馈“职称上限多为主任治疗师”,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部分三甲医院甚至将康复科视为辅助科室,资源投入不足,导致治疗师常面临机械重复性工作,缺乏创新性和成就感。
社会认同度与薪资瓶颈
许多患者将康复治疗等同于按摩或理疗,甚至认为“康复是浪费钱”。一线城市起薪约8000-1.5万元/月,但工作3-5年后薪资增长缓慢,远低于同级别临床医生。张雪峰犀利总结:“康复治疗师拼的是体力,不是技术”。此外,基层医院康复科常面临“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部分毕业生因薪资低、工作强度大(日均搬运患者肢体8-10小时)选择转行。
专业壁垒与学历内卷
康复治疗学虽涉及解剖学、神经科学等医学知识,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健身教练、瑜伽老师等非专业人士也能涉足部分领域(如运动康复)。三甲医院普遍要求硕士学历,而本科毕业生多流向社区医院或民营机构,职业稳定性较差。张雪峰更推荐高分考生选择电气工程、微电子等“硬核工科”,认为康复专业“适合分数中等、追求稳定的学生”。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康复治疗学在2026年仍呈现“基层需求爆发、高端领域稀缺”的就业特点:
政策驱动下的岗位激增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前80%的县区建成标准化康复服务中心,并规定“每10万人配备8名康复治疗师”。按此标准,2026年人才缺口将超30万,社区医院、养老院等基层机构持续扩招。例如,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家需配2名康复师,新增岗位超1000个;深圳三甲医院康复科规模从3人扩至15人仍供不应求。专科层次就业尤其强劲,部分院校就业率达95%,离职率仅26%。
智能康复、运动康复等细分领域成为高薪赛道:
医疗科技公司:掌握AI康复评估、外骨骼机器人操作的治疗师,月薪可达1.5万-3万元,年薪25万+。
运动健康产业:为职业运动员提供损伤康复服务的资深治疗师,兼职私教月入过万,自主创业年营收可破百万。
养老与儿童康复:高端养老机构对老年康复师需求激增,薪资比医院高20%;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则更青睐耐心细致的女性从业者。
挑战与机遇并存
需注意行业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城市三甲医院竞争激烈(硕士学历成标配),而县城医院“月薪6000包食宿仍招不到人”。此外,康复治疗需终身学习新技术(如PNF疗法、数字孪生康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要求较高。张雪峰建议:“若选择康复专业,务必考取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运动营养师认证,并深耕细分领域(如神经康复、产后康复)以提升竞争力”